我们的眼睛要看清楚外界的物体,两个因素必须具备。第一,被视物体的表面要有足够的亮度。光线不好,亮度不够则物体看不清楚。第二,眼球、视路和视觉中枢没有生理缺陷,功能正常。后一个因素已经谈的很多了,现在我们来说怎样改善用眼环境。
1、适宜的亮度
光线是引起视觉最基本的条件。这种光不是光滑镜面反射的眩光,而是物体表现发出的弥漫性,均匀一致的反光,也就是物体表面的亮度。要达到看的清楚、看的舒服、看的持久的,以防止视力疲劳和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把被视物体的亮度增加到适宜的水平,是很重要的,应该引起重视。
儿童学习的近环境采光照明的要求是:
(1)学校的教室和家庭做作业的房间,自然光时,窗户的透光面积与房间面积之比不低于1:6。光线投入的方向,应该从左侧投入,不要从正前方或右侧采光。防止阳光直射下阅读书写。用人工光源照明时,室内环境与书本作业面的亮度对比越大,越易引起视力疲劳。如果在黑暗的室内,只开一个台灯阅读,则眼睛很快疲劳。
所以学习时除了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再开一小灯,以减少室内明暗差。桌面和书本的照度与视觉效果成正比,较强的照明,视力相应提高,但是过强的光线也容易视力疲劳。生活中往往是采光不足,照度达不到要求。
白炽灯与荧光灯相比,白炽灯是一种暖光源,光线柔和稳定,色温接近自然光,在这种光源环境下学习,眼睛不易疲劳。学习时的照明度最好达到200勒克司(Lux),为此白炽灯至少应在40W以上,左侧光源距桌面30厘米为宜,60W,不超过50厘米。
(2)避免眩光环境下读写。眼睛直视任何光源都产生眩光损害,所以在近距离作业时,光源不能直接照到眼内,更不能在阳光下阅读和写字。能反光的黑板、桌面和白纸,都能增加反射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