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近视眼
快速搜索

高度近视眼对各个年龄、年龄段的指标以及相应的眼底改变关系进行

2015年06月26日

1.从眼底改变构成比分析。

(1)76例中,眼底改变82%为非病理性改变(36.8%无眼底变化,43.4%为豹纹改变),病理性改变相对在较稳定的低构成(3.9%一9.2%,总和15.8%)。但以年龄组分析,一l0岁组3例(21.4%)已发生退变,提示先天性近视在生理发育期前已发生眼球的形态改变;一15岁组和一2O岁组正常眼底、豹纹状眼底递减,病理性改变渐增,即进入青春发育期形成的眼底改变也是渐进的。

(2)构成年龄以一20岁组为主(占44例,57.9%),提示就诊年龄、或近视引起关注的时段在l5岁以后。

2.20岁以下的青少年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

(1)10岁以内屈光度一6D、平均眼轴26nlm时多预示病理性过程的发生,眼球对眼轴等变化的耐受程度差;

(2)10-15岁之闻存在着快速的眼球发育演变规律,与青春身体发育吻合,但眼轴从26mm到28mm、再到29mm、屈光度从一5.25D到一8.75D、再到一I5D形成无改变到豹纹状、再至病理性改变的过程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问阶段,则眼球对屈光和眼轴扩张变化的耐受性随年龄的增大而加大;

(3)特别是在l0一18岁问、眼轴25-28mm,屈光度9l0D的豹纹状改变可作为重要的病理前改变标志,延缓豹纹状改变可能阻止进入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

3.本研究为国人高度近视眼严重并发症形成提供了初期的临床自然病程演变依据,由于经费限制、就诊的患者的告之知情权、患者对一次就诊时的检查耐受,这有待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和完善资料的采集,对各个年龄、年龄段的指标以及相应的眼底改变关系进行观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