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LASIK对于几乎所有病例,均可减少届光不正并改善裸眼视力(UCVA)有较好的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某些患者术后有残余屈光不正,包括欠矫、过矫和屈光回退,需再次进行LASIK手术。在本组病例中,欠矫为4例,占5.5%,无过矫病例,其余均为屈光回退病例,说明屈光度回退是二次LASIK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一6.00D者为6眼(8.3%)其余均为高度近视,说明高度近视是屈光回退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屈光度越高、切削深度越深,术后回退度数越高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二次LASIK术前残余屈光不正度绝对值与首次术前等效球镜度、角膜瓣厚度、切削深度和角膜残余厚度呈正相关,即屈光度越高、切削深度越深,术后回退度数越高;与安全系数和残余基质厚度呈负相关即残余基质厚度越薄,回退越明显。此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LASIK术后屈光回退与中央厚度、上皮厚度、角膜细胞产生和基质重构有关,也有研究认为与中央角膜厚度有关而与上皮无关。本组病例二次术前CCT502.69±31.54靘明显高于理论残余CCT456.08±26.40靘,说明在LAS1K病例中,组织增生也是导致屈光回退的重要原因。使用降眼压药对屈光回退有一定效果,除降低眼压外,抑制组织增生也是控制屈光回退的必要措施。此类患者因存在残余屈光不正不能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和视觉效果,需要再次LASIK治疗,并已在治疗残余近视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病例二次LASIK术后UCVA为0.89±0.19(0.5~1.2)靘,与首次术前BCVA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无BCVA丧失1行以上者,随访期问无圆锥角膜等并发症,表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二次LASIK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