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阶像差比较瞳孔直径为6mm时,2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及慧差、球差成分RMS的改变见表1。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约100%,试验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加约39%,试验组术后慧差明显降低,3个月时还低于术前水平,球差和五阶像差仍有一定增加。
(2)视力比较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超过0.5,试验组和对照组裸眼视力1.0以上者分别为35眼(90%)、和43眼(86%),试验组和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分别为1(41%)和11眼(2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O.001),试验组,10眼(26%)的术后裸眼视力高于其术前矫正视力,对照组为6眼(12%)。
(3)主观评价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对术后视觉质量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有36眼(92%)对照组为44眼(88%)。
在传统LASIK手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是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另外,随着人们对视力期望值的不断增加,有些学者提出超越Snellen视力即高对比度远视力的目标,也就是追求更高的视觉质量。根据视网膜组成结构,人眼视力可达20/10或更好,但受视网膜分辨力、瞳孔的衍射作用和眼球的光学结构(如角膜、晶状体)的光学像差等多方面限制,正常人眼像差以低阶像差为主,如果用Zenike系数衡量,多接近于零,但存在轻度负向慧差和轻度球差。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技术的目的在于在改变角膜曲率以适合眼球轴长的基础上,尽量缩小手术造成的角膜波前像差并且补偿整个眼球的总像差,从而显著提高对比敏感度,改善眩光、光晕等视觉症状,视力恢复更快,残留散光更少,因此能够更好地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觉质量。实施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系统应包括以下4个基本部分:(1)波前像差测量装置即波前像差仪;(2)高频率、小光斑、扫描式准分子激光系统;(3)快速自动眼球追踪器;(4)一个连接波前像差仪及激光系统并完成数据处理的计算机连接系统。